小腦萎縮媽媽堅強誕孩子 遺傳學醫生:孩子有多少年見到媽媽?
發布時間: 2018/04/30 13:10
最後更新: 2018/05/01 10:54
癌症、自閉、發展遲緩等疾病影響一生,而病因或與遺傳基因有關,以至一代傳一代。從人類2萬個基因中「追兇」,正是衞生署醫學遺傳科醫生盧輝文的工作。診斷之路困難重重,卻動人心弦。他曾協助已步履不穩的小腦萎縮症準媽媽誕下健康寶寶,讓他這個醫者深深體會到,給予父母生育選擇的意義有多大。
目前已知與疾病有關的遺傳病多達3,000至4,000個。衞生署醫學遺傳科過去10年,平均每年有大約1,400至1,500宗新症,並有上升趨勢,去年新症增至1,800宗。病人或患自閉症、癌症,亦有慣性流產夫婦等。
盧輝文在這個專科工作27年,他說團隊從不會限制疾病種類,只要有醫生懷疑是遺傳病,就會轉介患者來做評估,追查病因;但一名患小腦萎縮症的準媽媽,在他心中留下深刻印象。
小腦萎縮症目前是不治之症,患者初期走路時步履不穩,後期可能無法說話,更需靠輪椅代步。盧說,由發病開始,生命一般只能再多活十幾年。該位準媽媽約30歲出頭,家族有多個成員同樣確診小腦萎縮症,她亦開始出現明顯病徵,如走路不穩等,但那時她已結婚,希望能生一個正常的小朋友,於是挺着肚子向他求診。
盧輝文與她進行遺傳輔導,又轉介她做產前診斷,最後這位媽媽成功誕下一個健康寶寶。作為醫者,他形容既感動又難過,一方面慨歎「孩子到底會有多少年看到媽媽?」與此同時,亦體會父母不想遺傳疾病延至下一代的願望有多大。
兩成找到原因 惟未必醫得好
在他眼中,遺傳輔導服務是預防性醫學。醫者面對的往往是無窮無盡的遺傳病,部分更要經年累月才可找到病因;事實上,大部分疾病如自閉症、智障等未必一定有答案,只有大約15%至20%能找到背後的遺傳原因;而即使找出病因,都未必醫得好。
盧輝文的心願是看到一些成因不明的疾病,可以透過追查病人基因,縮短診症過程。
衞生署醫學遺傳科將於明年第三季及第四季遷入兒童醫院,以門診形式提供服務,亦會有小量為住院病人提供疾病評估的服務。
【更多罕見病報道】